10月20日,第二十八届北京种业大会——首届中国玉米产业链大会在北京通州开幕,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中国农科院原院长翟虎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德发,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原司长张延秋,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焱,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级郑渝,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统战部部长王岩石,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协新,农民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作玉等出席大会,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主持大会。各地种业代表、种养大户、经销商、饲料行业、深加工行业等玉米全产业链的代表参与大会,共探发展路径。
大会释放了哪些重磅信息?农财君概括为6个关键词。
关键词1:科技引擎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用途最广,产业链条延伸最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凝聚着一代代育种家的智慧和汗水,也经历了推广者艰苦的示范推广。当前,育种水平处于一个新的起点,如何继续提升?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指出,科技工作者要更加刻苦并努力,做好育种设计,在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政府部门、协会进一步提升服务,为育种工作和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推动产业增产增效,要在育种方面发力,也离不开产业链各环节的科技支撑。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原料之一,为了提高玉米饲料资源利用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德发团队经多年研究,建立起了玉米对猪有效能值的动态估测方程。“不同品种之间能值是不一样的。纤维含量低、淀粉含量高的玉米猪消化能较高;与普通玉米相比,蜡质玉米有更高的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他举例说。
在有推广记载的近40年中,16000多个玉米品种涌现,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石。其中应用广、时间长、影响大的20个佼佼者被授予大会“荣誉殿堂”玉米品种,分别是郑单958、中单2号、丹玉13、先玉335、浚单20、掖单2号、农大108、掖单13、四单19、掖单4号、豫玉22、四单8号、京科968、鲁单981、本玉9号、登海605、掖单12、德美亚1号、掖单19、鲁单50。
会上进行“荣誉殿堂”玉米品种授牌仪式,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原司长张延秋宣布获得“荣誉殿堂”玉米品种名单,著名育种家陈伟程教授、程相文研究员、堵纯信研究员出席大会并接受致敬。
关键词2:种业延伸
在众多的玉米增产因素中,玉米育种对增产的贡献率不断提升,1970—1999年是35%,到2000—2018年增加到42%。
玉米种业具有杂交化率高、企业聚集度高、国际竞争激烈等特点。如何夯实种业,提升玉米产业国际竞争力?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焱提出要做好“三个延伸”。一是纵向积极向源头延伸。加强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力度,不断夯实我国科研基础。二是纵向向后端延伸。以满足生产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为根本目的,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原始创新和应用研究跨越发展。三是横向向外延伸。加强合作与配合,推动产业链条有机衔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环节创新有力、技术整合到位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与玉米种子相关的饲料、食品、燃料以及工业用酒精和淀粉产业超过一万亿,是“万亿级”产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级郑渝表示,玉米产业需要种业来做好服务、支撑和保障,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潜力。
郑渝介绍,玉米种子是整个种子产业的大头,约占40%左右,全国玉米种子销售额常年不足300个亿,北京玉米种子销售额常年不足30个亿,要积极探索推进玉米种子与玉米产业,如:玉米饲料产业、食品产业、燃料产业以及工业用酒精和淀粉产业之间的互动融合和协同发展。
关键词3:深度融合
近年来,种业产业园成为聚合行业资源、引领发展的重要载体。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统战部部长王岩石表示,“种子+”产业链延展空间巨大。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整合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和企业的市场运作优势,建设共享交流平台、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本次大会涵盖玉米产业育种、栽培、食品加工、饲料原料、国际贸易等环节。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协新表示,通过搭建玉米全产业链交流合作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合作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4:增量供给
“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连续3年位居UPOV首位,特别是玉米授权品种量多,成果转化比较活跃。”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保护处处长崔野韩介绍,目前国家正加紧修订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条例修订的最大亮点是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被引入条例中,这对原始品种有极强的保护作用,在原始品种和实质性派生品种之间建立了利益机制。
玉米产业作为串联多领域的产业,开发潜力巨大。“70年来,玉米面积增加了3.26倍,单产提高了6.35倍,总产增长了21.42倍。我国玉米产业方兴未艾。”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指出,种业位于整个玉米产业链的核心,我国玉米种业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从全产业链的视野,设计和规划种业发展,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种业作为玉米产业的芯片,未来将向高新化、机械化、生态化转变,将出现更多的食品专用型和能量型玉米品种。”国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田冰川发布《全球玉米产业发展报告》时表示。报告由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北京)种业智库和北京种业协会共同编写。
据了解,2019年,全球玉米种子市值为159亿美元,占全球种子市场份额的近40%。中国玉米种子市值约285亿元(约42亿美元),占全国种子市场份额近23%。
田冰川介绍,目前,美国和中国的玉米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其中,饲料原粮消费占60%以上,且未来将呈持续增长态势。中国居于全球玉米深加工消费第二位,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未来五年内,玉米在我国食品及相关领域消费量将提高到15~20%,而且随着代糖需求逐渐增多和环保新政的实施等新需求的陆续演化,有可能诱发新的增量供给。”
关键词5:精准定位
根据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满足种植户、饲料行业、深加工行业等领域的品种,是产业发展重点功课。
作为世界农业巨头,科迪华有什么育种理念?科迪华农业科技玉米产品研发总监比尔·威尔逊博士表示,“技术创新在育种中非常非常重要,种子处理也很重要。然而,真正与我们本地商业团队合作,了解农民的需求和产品需求,以每个人盈利和经济的方式最好的落地,是满足他们期待的一项重要活动。”
基因编辑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正在作物精准改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首席技术官张健指出,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不引入外源基因,只是在农作物本身的基因上“做手术”,切去一些基因等,有针对性的提高作物食味品质、改变颜色、增加营养元素,赋予作物抗逆性、抗旱性、抗病性、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等,实现真正意思上的精准育种。
作为一项极有挑战性的任务,分子育种又该如何真正落到实地?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玉米分子育种首席科学家徐云碧认为,应该建立分子育种的共享平台,这样的平台下才有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必须紧密结合,分子育种需站在常规育种的肩膀上添砖加瓦。
关键词6:企业担当
企业作为市场发展的主体,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整合资源、自主研发,在水稻育种方面已经做到了全国第二,并在积极开拓玉米产业。荃银高科副董事长、总经理张琴表示,作为种业公司,最大的挑战还在科研上。虽然公司在玉米领域还是个“新兵”,与其他公司存在差距,但也在积极布局。目前,荃银高科加大投入购置进口设备,在青贮玉米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已成为光明牧业最大青贮饲料供应商。
“产业要发展,必须要开放竞争,在高压环境下才能育成好品种。”KWS(中国)总裁周伟认为,中国占有三分之一的种质资源,中国核心育种专家并不输其他国家,育种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薄利多销、降低价格来换取销售量增加,这种行业从业者心态不对。作为大企业要敢于为行业担当,打造好的行业生态圈。而对于产业链来说,不仅要了解农户需求,也需要了解下游企业的需求。
生物技术迅速发展,产业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先正达希望能和科研院所、各领域企业强强联合,结合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开发新的技术、新品种,打造最领先的科技创新体系。”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张蓓认为,今后,应该从产业的角度考虑,把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和产品,不仅造福国内市场和农民,也要进入全球市场抢占领先地位。
“从国际层面来看,玉米产业格局发生变化,行业竞争较大。”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军民介绍,大北农正以企业为主体,围绕全产业链探索全程一体化,加强研发投入,并在企业管理薄弱处加强企业管理,推进转型升级。
大会期间还设置了“我为京津冀种业发展建言圆桌”座谈、种业及玉米产业项目投资合作恳谈会、国际玉米科技论坛、融合发展论坛等,邀请国内外玉米产业育种生产、饲料工业、贸易管理等方面领导专家,就各领域前沿问题、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主题报告和对话交流,共享产业链创新成果,为中国玉米产业转型升级出谋划策。
本次大会在中国种子协会、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中国种子贸易协会、国家玉米产业体系、作物科学亚洲协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丰台区人民政府、通州区人民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由北京种业协会、北京通州国际种业园区、国家(北京)种业智库、丰台区种子协会、国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通州区种子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种子协会玉米分会、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委员会、北京爱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承办。
更多农资信息,请关注辣椒财富网。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摘自互联网,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另,本文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承诺,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养殖幸福树应该如何施肥?
下一篇:四季度国内尿素供需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