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与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和对环境保护的需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推广应用环节比较薄弱,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本文谈谈我国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所面临的五大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给业内读者带来启示。
面临困境
我国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规模与预期严重背离,具体表现在以下五大方面。
01、应用效果不理想
首先,速效性差。相对传统的化学农药的直接毒杀(胃毒、表皮毒性),生物农药绝大多数是参与有害生物的代谢,通过阻止病原生物代谢过程的正常进行或引发其拒食而得以实现,其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这种作用机理速效性差,尤其是对高龄害虫效果不理想,在遭遇爆发性和毁灭性病虫害时更是显得无能为力。
其次,靶标小。在生物农药表现出专属性强的同时,也反映出其靶标小、杀虫杀菌谱窄的不足。目前在世界上应用最广、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生物农药Bt,对多角体病毒、白僵菌等均表现出较髙的专一性。
02、应用技术相对复杂
一方面由于生物农药的作用机理与常规化学有很大的差异,在使用时机的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机把握是否得当,对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农药自身的活性受气温、湿度、光照、稀释用水PH值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对应用技术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部分生物农药需要专用的施用机具,但相较于我国目前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要耕作和使用人群的现实来讲,无疑显得技术复杂而难以被接受,客观上形成了生物农药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屏障。
03、规模负效应
生物农药,尤其是植物源生物农药,由于其主要生产原料来源于自然界野生植物,通常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主要生产原料的稀缺和短少,从而形成规模负效应:规模扩大→主要原料紧缺→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价格上涨,这与一般工业品生产的规模效应完全相反,其结果是价格的上涨直接抬升了种植业成本,当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成本传递时,用户只能是被动选择减少或放弃使用生物农药。
04、商品性差
生物农药的商品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性价比。相比较化学农药的化工合成,生物农药大多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活体微生物的培育、药用植物提取等手段生产制备,其生产的繁复和远较化学农药长的生产周期使得其成本居高不下,后期成品的存储也较化学农药严苛,导致生物农药大多价格偏高。
第二,稳定性。生物农药的稳定性较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储、运输环节因外界条件而产生的降解和活体微生物数量下降;二是在使用环节因温度、湿度和光照所导致的有效成分光解、水解、微生物失活或活性降低。
第三,剂型单一。上世纪末,乳油剂占我国农药生产总量的50%,仅每年消耗的有机溶剂甲苯和二甲苯就高达40万吨。自本世纪初开始,化学农药迅速向水基化方向发展,不仅节约了大量苯基产品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减少了对生态环境和用户的影响。相对化学农药的新剂型化,生物农药仍然以传统的乳油剂、可湿性粉剂和水剂为主,大大降低了生物农药在安全和环境友好方面的比较优势。
05、营销推广力度不足
生物农药具有较专业的技术要求,消费者无法通过己有的经验或产品包装上的说明来获取,多数情况下必须依靠生产企业或当地农技推广专业人员的培训来实现。当没有专业团队指导时,消费者使用生物农药后的效果无法得到保障,与生产厂商的宣传、承诺或预期有较大的差距,极端情况下甚至引发药害,给农户造成巨大损失。
提升策略
01、应用效果的提升策略
提前防控。生物农药的见效期较长,一般在3~7天才能到达最好的效果。我们可充分发挥各地基层植保站的作用,通过加强虫情监测和预报,提前进行生物农药防控。例如,贵州茅台有机高粱种植基地就曾采用生物农药印楝素和除虫菊脂,在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和生产企业推广人员的指导下,对常见病虫害进行监测预报,把握时机提前防控,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与化学农药混配使用。将部分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配使用,可达到“减量增效”的目的。有学者研究了五种常用生物农药分别与化学农药48%毒死蜱EC以单用剂量的一半混用,用常规喷雾法防治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试验结果证实混用后比生物农药单用杀虫速度加快,防效比各自单用相当或更好,说明生物农药可以部分替代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在目前情势下,生物农药推广人员可以通过制订更为实用的技术服务方案来提供大田作物的混配使用建议,在提高速效性的同时发挥生物农药长效性的优势。
扩大生物农药的防治谱。一是应用现代各种生物工程技术,对现有生物农药的再开发,如将基因cry1C导入HD-1及类似菌株,可扩充Bt杀虫剂对甜菜夜蛾等灰翅夜蛾属昆虫的活性;二是加强生物农药应用综合技术的开发研究,拓宽其用途,如印楝素经过应用技术开发,用于草原蝗虫的防控。
02、应用技术的提升策略
近年来,我国正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和“专业化防治”,借助专业化的社会防治队伍,应用技术复杂的问题也就有望得到解决。另外,生物农药生产企业本身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试验制定标准化的使用方案,从而降低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
03、规模负效应的应对策略
现代人工栽培、养殖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原料,而且品质还得到了优化和改良。如原产于东南亚的印楝树,国内已进行引种选育,在云南和川西地区大规模种植,其印楝种仁印楝素含量高于原产地野生树种;人工大规模栽培的除虫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也高于野生品种。
04、商品性的提升策略
首先,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在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生物农药市场,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而且可以在推广阶段形成竞争优势。通过建立以供应链成本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成本控制体系,不断降低产品成本、综合成本;通过整合技术和市场资源,组建大型企业,可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
其次,产品创新是提高生物农药商品性的根本手段。生物农药企业由于总体实力不足,通过与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积极采用新助剂、新工艺,虽投入不多,却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改变剂型单一的现状。
再次,有效运用产品组合策略。产品组合是指为了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将两种或多种生物农药与其它绿色防控产品组合,同时或先后使用,以实现提高综合防效的目的。例如,广西隆安县曾大力推广“三诱”技术(振频诱控技术、性诱监控技术、有色粘虫板诱杀技术) 取得了显著成效,防控面积达到了7.12万公顷。因此,生物农药企业需要根据现有产品结构和客户需求,在不断试验完善的基础上,制订综合解决方案,引导和创造客户需求,取得差异化优势。
05、技术营销推广策略
无论是对专业的防治机构还是农户,应用技术培训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专业人士为用户客观、科学地讲明生物农药的优势与不足,利用前期经过验证的技术方案,并将其模块化、简明化,同时辅助简单实用的图示,对增强培训效果,提高用户的接受程度,扩大推广使用人群有着很好的效果。
另外,及时、简洁、热情和真诚的反馈信息处理,对赢得用户对生物农药的认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现阶段绝大部分农户的文化程度不高、所掌握的技术有限,因此负责任地做好产品售后服务,不仅可以减少用户不必要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获得用户的信任,赢得品牌声誉。
总之,生物农药的发展契合了低碳经济、清洁绿色经济的理念,在我国“保障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的号召下,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任重而道远。
更多农资信息,请关注辣椒财富网。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摘自互联网,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另,本文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承诺,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一铵为何近期涨势较猛?
下一篇:双循环战略下我国农药业发展初探